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六世達賴

       六世達賴
       只恐多情捐梵行。入山又恐負傾城。
  世間那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又:
  入定修觀法眼開。啟求三寶降靈台。
  觀中諸聖何曾見。不請情人卻自來。
  又:
  動時修止靜修觀。歷歷情人掛眼前。
  肯把此心移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
  又:
  美人不是母胎生。應是桃花樹長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落花比汝尚多情。
  又: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辛苦作相思。
  
  又記憶其斷句雲:
  臨行只有釵頭鳳。莫向三叉路口言。
  又斷句雲:
  羽毛零亂不成衣,深悔蒼鷹一怒非。
  又:
  自歎神通空具足,不能調伏枕邊人。

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拒絕老年癡呆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目錄
                                                         

老年癡呆的相對是頭腦清醒、耳聰目明、多聞強記

下文取自 藥師經的濟世觀(南懷瑾先生講述)


阿難多聞強記


‘汝今能受’,你現在能夠接受這個道理。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兄弟,同宗親叔伯的兄弟。阿難在佛在世時,多聞第一,學問淵博,記憶力好,佛在那裏說的話,他都記得。所有我們今天看到的經典,都是靠阿難記憶的功德記錄下來的。但是他在佛在世的時候,沒有悟道,在十大弟子中,只是多聞強記而已。

多聞強記是智慧與文化的傳承力量與方式。

修定可以 頭腦清醒、耳聰目明



如果修定方法正確的活,自己的心身必會得到利益。譬如說頭腦清醒、耳聰目明、呼吸深沉可入丹田、四肢柔暢,連粗茶淡飯也會和山珍海味一樣的好吃;如果原來有 病的人,也會不藥而愈,精力也覺充沛。修定到了這一步,應該注意減少消耗,如果犯行淫欲,就會造成氣脈閉塞,心身都會得病了。

頭腦清醒、耳聰目明才能多聞強記

下文取自 南師懷謹關於安那般那出入息法門的指導和開示
佛告訴他的公子: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這個氣息,就是楞嚴經所說的風大,大家應該還記得,楞嚴經裡面的性風真空,性空真風。但這一步牽涉到大乘的修法,暫且不談。你們不要一心爬高,先要能做到守息才行。能夠在靜坐時,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所產生的效果,就是記憶力非常好,腦子特別靈敏。




祭十二郎文韓愈
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

2015年2月22日 星期日

葉曼女士

目錄

國學老師葉曼女士講述自己跟隨南懷瑾老師學佛修證的神奇實證
(转自学佛网: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1/112889.html)



國學大師葉曼女士講述自己跟隨南懷瑾老師學佛修證的神奇實證經歷



妙明按:今年97歲的葉曼女士(美籍華人)是當今世界極少將儒、道、佛文化融會貫通的國學大師之一,曾受胡適、三毛等眾多名家推崇。本名劉世綸,原籍湖南湘陰,1914年生,北大畢業,曾任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起初她對佛教非常反感,認為它只是士大夫階級的另外一種消遣品。後來作為大使夫人輾轉於美國、日本、菲律賓、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等地,接觸過基督教、伊斯蘭教,也研學了佛教、道家、儒家多年,對東西方文化、哲學和宗教有獨到的見解。最終,葉曼為明了生死而皈依佛門學佛,親證佛法之神奇。她在上世紀80年代曾獨自募款重建北京雲居寺,與國家主管宗教的領導關系熟稔,還擔任世界佛教聯誼會副會長,至今還以近百歲之身在各地奔走講演……

有關葉蔓的介紹詳見http://baike.baidu.com/view/1294519.htm?fr=ala0_1_1

(转自学佛网: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1/112889.html)

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柔軟操

徐文兵_讀過

梁:說回來“恬澹虛無”怎麼說? 

徐:先說了個“澹”,這是說一種平平淡淡,沒有太高的過強的慾望。 “恬”是什麼意思? 

梁:一個豎心旁,一個舌,舌頭的舌。 

徐:這個字很重要,我們經常說一個成語叫“恬不知恥”,就是這個字,所以“恬”是什麼意思? 

梁:你別說,咱們是用而不知啊! 天天在用,但實際上從來沒有認真看過哪! “恬澹虛無”,“恬不知恥”,“恬”這個字經常有很多人在用,但是從來沒有想過“恬”是什麼意思。 

徐:我專門研究過“恬”的意思,“恬”字它是一個豎心旁,帶一個舌頭,它本來“拿舌頭舔傷口”那個“舔”是同根同源的,本意是什麼? 就是說,動物受傷以後,包括人受傷以後,就會下意識不由自主拿舌頭去舔那個傷口,而事實證明,唾液中含有很多的這種促進傷口癒合的酶或是其他的物質,所以,這種“恬”是一種自我療傷自我寬慰,最後達到自得其樂的一種能力。 我們現在很多人已經不會“恬”了,不“恬”了,很多人在內疚、自責、自卑,這些人就需要“恬不知恥”。 他本來沒幹什麼壞事兒,但是他就覺得自個兒對不起這個對不起那個,

(梁:他被人心理暗示著。)

其實他就是,傷口敞開著,沒法癒合。 所以,我們現在要強調這個“恬”,“恬”,說白了,就是一種自我寬慰,自我療傷,最後要自得其樂的這麼一種能力。 你看小孩子,他玩一種咱們覺得什麼都沒意思,他玩得就那麼認真那麼投入那麼高興;你看一些老小孩,他退休以後,就著迷於自己收藏一點咱們看來不起眼破破爛爛的東西,他玩得也很高興,你看他那個自得其樂的樣子,那就叫“恬”。 我們現在必須得掙多少錢當多大官才會高興,已經不“恬”了。 梁:哦,再次提醒收音機前的聽眾朋友們,人要“恬不知恥”是徐老師講是要有上下文的,(“恬”)專指那些不懂得自我心理療傷的朋友,要學會加引號的“恬不知恥”來讓自己從被別人暗示下的羞恥感裡面解放出來,這樣才能真正達到身心的健康。 

徐:身心健康的身體的療傷和心靈的療傷同樣重要。 

梁:我們講到“恬澹虛無”是保持健康很重要的一個法則,尤其講到這個“恬”字,一個豎心旁,帶一個“舌”字,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安慰,自我寬慰,那就跟我們(講的)用舌頭的“舔”是一種身體上的自我療傷,它有表裡的特徵,所以保持“恬澹虛無”很重要。 我們才講了兩個字,“虛無”又怎麼講呢? 

徐:剛才我們講到“虛邪賊風”時講到“虛”,上面兒還講了一個黃帝“長而敦敏”,我說“敦敏”叫什麼? “離中虛,坎中滿”,腎經要足,這時候你才能達到一種形而上的那​​種神和思的那種敏銳,所以這種“虛無”,佛家講“心無掛礙”,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身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就是人的本心,天賦你的本心,是不附著這些不應該注滿了這些污濁的東西。 

梁:不會“豬油蒙心”的。 

徐:不會,更不會“豬油蒙心”。 你要保持這種虛空的狀態的話,你的精神是得到了極大的自由,你如果被“豬油蒙心”,或者是被一些東西堵著、悶著、壓著的時候,你活得很痛苦,你也很累。 梁:所以,我發現中醫講人的身體感受和心理感受是同一性的,經常我們聽人說,這兩天被人氣了之後心裡老是堵得慌,表面上看是被一句話氣的,它真的會產生像被油抹著堵著的真實的身體感覺。 

徐:他把一種無形的能量通過有形的物質來表達了出來,岳飛講“怒髮衝冠”,​​這個“怒”是一種無形的能量,但是它會把人的頭髮支棱起來,支棱起來,頭髮居然把你戴的那個帽子又給​​頂起來。 

梁:鐵的帽子。 

徐:哎,岳飛是戰將,(他的帽子)還真是鐵的。 所以,這個“虛”我們就講的是讓自己的心靈精神(得到)最大的自由。 “無”呢,就是說,人活一輩子追求個啥? 人經常問“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道家講“人從哪裡來?”“無中生有”。 人,世界的本源來自於那個“無”,我們如果活一輩子能體會到那個境界,真正地體悟到那個狀態,接近於佛家講的成佛,就悟到了自己的本心,所以這個“虛無”是我們活一輩子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和狀態。 所以說“恬澹虛無”,四個層次不一樣,首先你要學會,“人在江湖飄,誰能不挨刀。”挨完刀以後,別找別人去撫慰你,自個兒“恬”了,把它療好了,然後呢把自己追求的那種名利啊錢財的慾望放得淡一些,夠吃夠喝就得了,然後呢,有吃有喝狀態下追求什麼呢? 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敏銳豐富。 

梁:變成“虛心”的人。 徐:哎,對,變成“虛心”的人,最後去悟到那個極樂的那“無”的那個世界,這一輩子就沒白活。 

梁:哎呀呀,你看看,你看看,我們平常看“恬澹虛無”四個字,眼睛都不停留地就趕緊看下面一個了,但是在徐老師嘴中呢,這個“恬澹虛無”那可是四種不同的逐級而上的境界。 所以大家要保持“恬澹虛無”,它不是一個詞,你還得一步一步來,你得先“恬”了,然後才能“澹”,“澹”了以後才能“虛”,“虛”了以後才能“無”。 徐:這個,人在,我們說有了一顆破碎心的時候,他的心神是不安不定的,他不可能存在那種淡定從容的那個境界,當你把自己的心神保護得很好的時候,就好像給一個閉關的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修行條件,這時候那個人才會澹,否則他老處在一種驚恐焦慮不安的狀態,你讓他怎麼“澹”? 他“澹”不下來。 所以“恬澹虛無”是四個境界。 

梁:所以,這四個境界適用於所有的人,比如說,就算你炒股,你也可以炒到“恬澹虛無”。比如,我最喜歡的巴菲特,你說這個人掙了一輩子錢,幾百億上千億美元,說隨時捐出去就捐了,為什麼呢? 因為剛開始他就覺得自己就沒有這些錢。

徐文兵解讀黃帝內經3(4)

徐:他沒把錢當錢,他把錢看得很淡。 我們現在把錢看成命根子了,那股票跌一點跌兩點,跌一百點,對自己刺激很大,我看到很多人炒股炒出一身病,不管是股市漲的時候還是股市跌的時候,這些人​​都在犯病。 

梁:對,我的心隨著股票的價格忽起忽落,跌宕起伏啊! 

徐:這個成語就叫“忐忑不安”,“忐”是那個心往上提,“忑”是那個心往下掉,最後,七上八下,鬧了個結果,就心神出來了,不安了。 梁:有一些年輕的朋友,老覺得父母在家裡沒事,給他們弄個十幾萬塊錢炒股,表面上看是孝敬,其實,

(徐:摧殘。)

反而令到自己的父母為此忐忑不安,有些太太覺得自己也是這樣,我也不用出去上班了,炒個股,是不是每天也能整個幾百塊錢,每天忐忑不安,這是有成本的。 

徐:成本太大了。 

梁:心理成本其實非常大。 

徐:太大了。 

梁:剛才我們從人(保持)健康從“恬澹虛無”開始講起,待會兒再和大家聊一聊“恬澹虛無”之後才能怎麼樣呢? “真氣從之”。 什麼叫“真氣從之”呢? (導引:不扭曲,不變形,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上古時期的生命智慧,《黃帝內經》幫您輕輕鬆鬆活到一百二十歲。) 

梁:要讓自己健康,要做到“恬澹虛無”,然後才能“真氣從之”。 “真氣從之”,為什麼要用“真氣”這個詞? 

徐:我們講《上古天真論》,天真的那個“真”就是天然賦予你本來的那個面目,就是說,人在出生以後,開始呼吸,小孩子一哭然後再吃奶,這個氣,我們叫後天的谷氣,這個氣寫成什麼樣? 上面一個“氣”,底下一個“米”,這個叫後天之氣。 但是,在父母的精子卵子結合的一瞬間,我們叫“兩精相博謂之神”,兩個細胞一結合,這時候人就有神了,而且,先天的這種神帶來的能量也就開始運動了,這時候,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兩個分裂成四個之後成為一個人形,推動他發展的這個能量就叫元氣。 這就是天賦你的梁:也就是所謂說的“真氣”嗎? 

徐:“真氣”。 但是我們後天出生以後呢,就是先天元氣加上後天谷氣,後天之氣共同作用,去完成我們整個生命的活動。 這個呢,如果你不知道保護自己的真氣的話,這個“真氣”就像是不可替代、無法再加、沒法複製的東西,用完了就完了。 很多人在做的就是每天傷害自己的元氣,所以,當我們處在一種“恬澹虛無”的狀態,這時候,你先天賦予你的真氣呢,就應該能夠隨著他本來的指揮他的那個神去運作。 “從之”,“之”是誰? 這真氣受誰的指揮? 他肯定不受你的意識指揮,你的意識可以指揮你的手動一動,腳動一動,但是問你一下,你能用意識控制一下你的心率嗎? 你說:“心跳,快點兒!”“心跳,慢點兒!”或者說“胃,蠕動,趕緊消化!”或者說“大腸,趕緊蠕動,排便!”它不聽你的,這套內在臟腑的運作它是受另外一個系統控制,推動它的能量,我們叫真氣,推動真氣運動的那個我們叫元神。 

梁:這就是中醫裡面講的“先天之本”。 徐:對,“先天之氣”。 

梁:這個問題,各位聽眾,有些朋友總是覺得中醫有​​點偽科學的樣子,所以呢,對“先天之氣”不理解,給大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想應證一下。 比如說,咱們地球有石油,有天然氣,這些東西很多很多年以前就停留在地殼裡面了,它是經過了幾次地殼運動才留下來的。 而現在呢,我們人類不環保,瘋狂地開採石油,瘋狂地開採天然氣,搞得地球也變暖了。 事實上,這個地球變暖跟人這個先天元氣過度開採而虛火上浮,(徐:浮躁。)其實是一回事。 所以,咱們如果一講起地球,如果你相信地球也是一個比喻的話,我們人為什麼不可以不成為這個樣子呢,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一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他自己的石油天然氣了,如果我們能把石油天然氣比喻回來的話,大家就能理解“真氣”它不是偽科學,它是真的有這個道理的。 徐:就是說,當你處於“恬澹虛無”的狀態的時候,你能夠感覺到你的真氣的運行,叫“真氣從之”。 我們中醫發現的人有經絡和腧穴,都是在這種“恬澹虛無”的狀態下,這些古代的聖賢體們會出來的,然後他們把他們的感覺詳細記錄下來,這個氣怎麼走,從哪兒走到哪兒,在哪兒有停留,這就是經絡腧穴的發明。 就是說,這個東西是可以重複驗證的,你如果按照道家或中醫的方法去這麼做,你同樣能感覺到你的元氣的運行。 舉個例子,當你手劃破的時候,你突然會覺得傷口這兒有小動脈“突”“突”地跳,什麼意思? 是你的氣,或你的元神,把氣血送到這兒去修補它。 如果你這兒劃一個口子,你啥感覺沒有,就覺得疼,然後呢,長時間這個傷口不癒合,而且還會化膿流水,這就是說,你的真氣沒從神,沒到它該去的地方。 同樣,當我們的身體長出一個癌細胞或腫瘤細胞的時候,你如果真氣從之,它就會把氣血運過去把它幹掉。 可是,我們在瘋狂地用我們後天的意識去消耗我們的元氣,幹別的事情的時候,它就顧不上了,這時候人就會得病。 舉個例子,當戰士衝鋒殺敵的時候,他有可能腸子已經流出來了,但他不覺得痛,把敵人都乾掉,慶祝勝利以後,他突然感到,“哎,這是什麼東西,嘿,一拉,自個兒腸子”,然後才覺得疼,為什麼? 梁:被絆到腳了,以為是鞋帶兒,一看,“哦,是自己腸子!” 徐:為什麼那會兒不覺得疼? 就是因為他那會兒的氣被用在另外的事情上。 我的很多病人,都是在經過自己熱情旺盛,投入到一個大的工程或是項目之後,事情搞定了,然後“嘩”身體就垮掉了。 經常發生。 梁:這個事情恰好就應證了現在我們做的事情,中國很多中產階級以上的朋友,有個情況,在經濟發達好的時候,合同一個又一個,生意特別好的時候,常常不覺得自己有病,稍微經濟發展速度停頓下來,事兒沒那麼多了,哇,渾身的病就來了。 徐:其實他當時不是沒有病,是被他那個慾火焚身的“慾火”掩蓋住了,他處於一種“high”的狀態,他意識不到自己得病,等那個虛火一下來,就跟金融危機一樣,所有的,冰山一角底下的東西全暴露出來了,這時候他才知道病了,但是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