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道
跟曲黎敏學養生智慧之
【黃帝內經】
目 錄
第1部分曲黎敏簡介
第2部分《黃帝內經》簡介
第3部分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名家論壇)
3.1 為什麼要學習《黃帝內經》
3.2 中醫與日常生活
3.3 十二時辰的養生(子--卯)
3.4 十二時辰的養生(辰–申)
3.5 十二時辰的養生(酉–亥)
3.6 十二時辰的養生(亥)
3.7 《黃帝內經》第一篇到底講什麼(上)
3.8 《黃帝內經》第一篇到底講什麼(下)
3.9 陰陽的本性
3.10 四季養生四氣調神大論
3.11 食物的意義
3.12 食物的偏性
3.13 四季養生(上)
第4部分《黃帝內經與智慧養生》學習筆記
4.1 為什麼要學習黃帝內經
4.2 中醫與日常生活
4.3 十二時辰的養生(子~卯)
4.3.1 丑時(夜裡1~3點)
4.3.2 卯時(早晨5~7點)
4.4 十二時辰的養生(辰–申)
4.4.1 辰時(上午7~9點)
4.4.2 巳時(上午9~11點)
4.4.3 午時(上午11~13點)
4.4.4 未時(下午13~15點)
4.4.5 申時(下午15~17點)
4.5 十二時辰的養生(酉–亥)
4.5.1 酉時(下午17-19點)
4.5.2 戌時(晚上19—21點)
4.6 十二時辰的養生(亥)
4.6.1 亥時(晚上21-23點)
4.7 《黃帝內經》第一篇到底講什麼(上)
4.8 《黃帝內經》第一篇到底講什麼(下)
4.9 陰陽的本性
4.10 四季養生四氣調神大論
4.11 食物的意義
4.12 食物的偏性
4.13 四季養生(上)
4.14 四季養生(下)
4.15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4.16 情志病
4.17 百病生於氣
4.18 中醫如何對治亞健康
第5部分《養生大智慧》
5.1 《養生大智慧》第一集《起死回生》
5.2 《養生大智慧》第二集《望聞問切》
5.3 《養生大智慧》第三集《對症下“藥”》
5.4 《養生大智慧》第四集《醫生六不治》
5.5 《養生大智慧》第五集《病有十不治》
5.6 《養生大智慧》第六集《扁鵲行醫悟養生》
第6部分養生十二說
6.1 什麼是養生
6.2 睡覺門道
6.3 清晨說道
6.4 脾胃之說
6.5 養生十二說之午未申時養生
6.6 酉時養生
6.7 戌亥養生
第7部分講座講稿:黃帝內經與中醫養生
7.1 為什麼要學習《黃帝內經》?
7.2 《黃帝內經》在國學經典中的地位和意義
7.3 中醫與日常生活
7.4 一天當中,人的養生法則
第8部分曲黎敏文集
8.1 曲黎敏相關文章
8.1.1 讓中醫在傳統文化中昇華-----訪北曲黎敏副教授
8.1.2 獨特的視角、豐富的內涵——評曲黎敏的《中醫與傳統文化》
8.2 曲黎敏學術文章
8.2.1 《黃帝內經》中的天人合一觀
8.2.2 天人合一的科學內涵
8.2.3 天人合一的醫學內涵
8.2.4 論儒釋道生死觀
8.2.5 五運六氣與流行病相關問題研究
8.2.6 瘟疫,中醫的抗爭
8.2.7 試論三陰三陽
8.2.8 從“左肝右肺”看中醫文化
8.2.9 中醫為什麼產生在東方?
第一部分 曲黎敏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華醫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中醫文化專家 北京天人醫易中醫藥研究院院長 清華大學特聘顧問
個人專著:中醫與傳統文化、中華養生智慧、易學氣功養生
研究領域:中醫與傳統文化、周易與中醫學
曲黎敏副教授具有深厚的國學素養,精通文字學和傳統醫學,又兼通西方人類學。多年來,
她一直致力於中醫文化的傳播和推廣。在大學裡主講“中華文化與《黃帝內經》”、“周易與中醫學”、“道家思想研究”、“中國文化經典導讀”等課程,同時在北大、清華、復旦、浙大等高校迴圈講演,她的講演舉重若輕、深入淺出、生動活潑,讓每一位受眾既能領略中華遠古盛世的智慧與玄妙,又能實現對自身生命切實的人文關懷。
曲黎敏副教授主張從生命之道來解讀文化和科學,她認為:中國文化之“道”只有落實到“人”
的層面才有意義。她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和臨床實踐,編著的《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中醫與傳統文化》、《中華養生智慧》、《易學氣功養生》等多部醫學專著受到廣泛好評。
第二部分《黃帝內經》簡介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哲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辨證思想。
黃帝內經成編于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曆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現存最早的中醫藥學著作《黃帝內經》收載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種中成藥,並有丸、散、酒、丹等劑型。
《黃帝內經》是早期中國醫學的理論典籍。世簡稱之為《內經》。最早著錄于劉歆《七略》及班固《漢書·藝文志》,原為18卷。醫聖張仲景"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為傷寒雜病論",晉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稱"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九卷》在唐王冰時稱之為《靈樞》。至宋,史嵩獻家藏《靈樞經》並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針經》、《靈樞》實則一書而多名。宋之後,《素問》、《靈樞》始成為《黃帝內經》組成的兩大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