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目錄


君子養生為求道,大人得道以養生!

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的境界
《周易文言傳》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道是天下的公道
南懷瑾:
佛法並沒有真正的秘密,世界上的秘密都在我們自己的心中 -- 每個人心中都有秘密不肯告訴人,別人並沒有秘密。真正的佛法沒有什麼不傳之秘,或需要以任何代價來換取的。佛法之道是天下的公道,若說佛是慈悲偉大,卻還保留著某些秘密來賣錢,那是世界上的大騙子。真正的秘密都藏在自己的心中,就以人類生命和宇宙萬有生命的奧秘而言,人死了,究竟有無來生?有無生死因果?死到那去?生從那裏來?這些不都是很大的秘密嗎?
我們上古傳統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教導你做一個人,完成一個人道、人倫的本分。不是只教你知識和技能,而不管你做人做得好不好。因為做工、做衣、做小販、做官、做學者、做皇帝,那都是職業的不同。職位雖不同,但都須要做人,才是本分。你的職業職位果然榮耀值赫,而人都做不好,做人不成功,那就免談其他了。
南懷瑾:中國文化的根本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之道
則近道矣!

平常人談到修養的問題,很喜歡引用一句話-“寧靜致遠,淡泊明志。”這是諸葛亮告誡他兒子如何作學問的一封信裡說的,現在先介紹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 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當時有人問佛教徒:“見道時是什么境界?”答:“無所見、無能見,能所雙亡,既無所見的境界,也無能見的作用。”但既無所見,也無能見,又如何知道是見道了?因此這一問就膠住了好几年。剛好玄奘法師到了,答以千古名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解決了這一論辯紛爭。

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諸葛亮的《戒子書》—南懷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