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亞

馬光亞:書到用時方恨少(上)


台北臨床三十年續集(馬光亞著)──八、中風的急救與治療

http://blog.xuite.net/jeffy5368/blog/72462338


台北臨床三十年續集(馬光亞著)──二十、畢業紀念冊的題詞


馬光亞教授歌訣云
中風之疾最為危 卒倒常多厥不回,
一息若存圖救治 證須明辨入精微。
辨證要能精又細
病因脈象認真
分清閉證與脫證
按理投方是上流

中風神昏病人閉脫陰陽辨證與疾病嚴重度的臨床觀察


馬光亞:我說我心上的話—中風與昏厥之辨證與治驗,九思出版社

馬光亞 痰火內發型 痰火上升內昏厥 傳統醫學臨床以辯證為先務


幼幼新書                                     
http://seirouoosone.web.fc2.com/YouyouSinnsyoZen.pdf

醫師指出,中醫對於風寒頭痛的治療,一般常以川芎茶調散(羌活、防風、白芷、甘草、荊芥、川芎、細辛、薄荷葉)進行加減治療,來幫助袪風止痛作用。但還是要根據不同體質不同原因跟頭痛部位來參考用藥。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5/351555


風寒頭痛可配合穴道針灸、溫灸方式調理。中醫師李明哲表示,針灸治療常取風池、太陽、合谷、列缺穴,體質虛寒者可以採溫灸方式,取氣海穴、關元穴、足三里穴等。同時,天寒外出,應注意加強頭部保暖工作。

李醫師建議頭痛劇烈者,宜臥床休息,環境不宜太過吵鬧,光線不宜過強。外出時戴帽、使用圍巾、避免吹風跟吹冷氣。洗完澡時,要吹乾頭髮。禁菸酒、飲食清淡、不喝冰冷飲料。炒菜可酌量加薑,或是喝薑湯保養。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5/351555




談到看脈,這真是難題,民間對中醫的看法,是中醫診脈如神,三個指頭按到病人的腕上,一定可以說出病是什麼。有些同道們,也以憑脈知證自誇,其實,看脈只能看到某些很顯著的病,有些小處發生了毛病,如一邊手痛,或身上某處一點不舒,實不容易診斷出來。聞市區也有以脈學特殊見稱的先生,不須病人講話,能將病情寫出來,這樣的本事學來不易。台北南昌街有一位老醫,名聞遐邇,假如有病人先要試脈,不講病情,他便責罵起來,年歲不大的人,似乎不能如此。有一次,有一位當過軍長的先生,領著太太來看病,表示要先評脈,脈看準了,才請開方。我說:「請先講病情,比較易於明瞭。」他表示不願,氣勢凌人,我只好說:「我的學問不如人,請另請高明吧!」
那時,我年方四十多,還是寂焉無聞的人,不免被人輕視,後來,曾多次遇看不講病情的人,婉言向他解說,終於照常診斷處方而去,但診脈不是完全不可靠的,微茫之間,常似是而非,講錯了會惹人笑罵,要找到實在的憑據再開口,比較妥當。
看脈要先分部位,左手心、肝、腎,右手肺、脾、命,很多人都知道,能順口道出。三部的臟腑分配,如肺配大腸,心配小腸等等,古人所說多不一樣,此不關緊要,李時珍說:「兩手六部皆肺經之脈,特取此以候五臟六腑氣耳、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大致以關為中部,關前為陽,關後為陰,從兩手左右及前後可以測到一些不同脈象而作出論斷。
普通分法,寸口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左大於右,為外感風寒,右大於左,為內傷飲食;外感病,左大為寒邪,右大為溫邪;胃腸方面的病,從右關探測,滑大為食滯,消化不好,弦為肝氣犯胃,肝硬化患者,右關常見弦大;精神方面的病,從左關探測,弦大為怒為鬱結,或為神經容易緊張,如神經方面正常,腹有癥瘕,或脾腫大,則左關脈見浮弦而芤的現象。脈之前後常大小不一,難經云:「前大後小,頭痛目眩,前小後大,胸滿短氣。」關前脈動,多汗易驚,關後脈動,腎水不足,男子失精,女子崩中失血,女人尺脈比男子實大,不論男女,凡關後脈實有力的,忌用補藥,關後脈絕多死。
近人吳甫堂說:「脈只十條血管耳,而以三部分配臟腑,於義難通,從前西醫駁詰,不為無見。然以我國舊法診之,每多切實有據。余幼讀西醫書,亦甚攻擊寸關尺分配臟腑之非,比後臨症日多,經驗日富,如寸浮大,知其膈間不快;右關濡弱無力,知其胃痛吐水;左關浮弦而芤,知其脾臟腫大;兩尺浮沉有力,知其腸有積糞,大概本此診斷,往往獲中……。」此乃吳先生由臨床得來的一點實際的經驗,脈學真是不易深入,故玄其說的,固然沒有意義,忽視脈學的,亦是不應該,臨床要能懂得看脈,至少要讀熟四診心法的脈訣和瀕湖脈學歌訣。
臨證按脈,下手按的部位,必須正確。手法先輕後重,分浮、中、沉三部。近人彭子益先生創圓運動中醫學,主張兩手合診,三指斜下,次指按寸的浮部,中指按關脈的中部,無名指按尺的沉部,左右手齊下,可診察全部脈象而得其差異之處。彭先生的脈法,確有可採之處,我節錄在拙著「台北臨床三十年」之後。古人論脈,通言七表、八裏、九道,李時珍分二十七脈,後有人加「疾脈」為二十八脈,徐靈胎又有清脈,濁脈之分,彭之脈學篇首揭櫫「枯」、「潤」二脈,我認為很有道理。枯是言指下感到枯澀,是津少陰虛之象,忌用燥熱之藥。潤是指下感到滑潤,是津液充足,陽氣不足之象,忌用涼膩之藥。彭主張以此二脈為用藥之提綱,諺云:「心中了了,指下難明。」惲鐵樵先生言看脈要以自己的指頭為憑,亦不為無見,惟指如何按,也是學問,指頭按脈最好是用螺紋略前之處,不能用指目尖端去按,因指目正動脈所出的地方,用此處按病人三部,自己動脈與病人動脈相擊,所得不會正確。
我不重視憑脈知證的本事,我臨證叫病人先在掛號單上將病情簡單寫出,病人太多,時間亦不容許從容論脈,診斷先從望到問,然後從脈去推敲,結果自然準確。

舊習,從師學脈要在神前立誓,不能將秘密傳第三人。我年輕時亦曾拜師發誓,但我教學生盡所知而言,從不叫人發誓,時代進步,此習必廢。
http://blog.xuite.net/jeffy5368/blog/724618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